中观四百论讲记(九)
又比如“老病可治故,汝无畏死者,后罚无可治,汝极应畏死。”这里要对老、病,以及畏死的前因后果理解出来,要分析老和病为什么可治,死为什么就不可治。老和病是死的过渡,是一种过程,是死的前提。轮回杂染的业,先感得的是老、病的果报,这是可以治的,死是老、病的最后结果,这是绝对不可避免的。
在学法的时候,就要这样对自己的心做思想工作,要和它商量,让它明白、让它接受、让它相信、让它如理思维。这样思维之后,不管是自己将死,还是家人的死,都能够坦然接受,并且会提前做好积资净障的准备。
经过将法义和自相续紧密结合,以及抓住了如理观察的要点,学法者自己就能得出符合法义的正确结论,这样自己会被法义折服,法义也就会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里。有了这样的定解之后,修行就会主动、积极地进行。
第四、座上与座下都要精进
无常教言的窍诀已经得到了之后,接下来就要珍惜这些教言,认真地去思维和串习。可以分座上和座下两种方式。《增壹阿含经》中导师佛陀教导了座上修行的方法:“若有比丘,正身正意,结跏趺坐,系念在前,无有他想,专精念死。”这几句话非常关键,每一个字都很重要,不折不扣地按照佛陀这样的教导去思维和串习,能很快生起相应的功德。
如果“系念在前”还比较困难,那么可以在座上一遍遍地研读讲记、静心思维,在有心得之后,放下法本,进行系念、串习。在对法义逐步熟悉之后,就应该达到不看讲记,就能通过忆念偈颂,而回忆起讲记中所说的要义。这样的思维和串习,能获得很深的体会。
座下指平时可以利用的空闲时间。这时主要是根据座上的体会,结合座下当时的环境进行思维和串习。比如见到亲友,应忆念起“若时不随顺,则都无所爱,尔时起贪爱,唯同于贸易。”知道凡夫之间,能够彼此维系关系的根本原因,就是各自都为了获得对方的随顺,因此每次见到亲友,都要减少对亲友的贪执,而增上佛菩萨那样无条件的慈爱。
凡夫容易忘失正念,因此在座下的时候,要有意地创造念死无常的环境。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就给我们做了个示范,他老人家佛堂里,就写了一个非常大的死字,挂在墙上,以此来帮助提起正念。高僧大德的这些好方法大家应该效仿。大家可以在墙上挂上一个死字,也可以找一些有关死的图片,比如,人死亡的样子,以及殡仪馆、火化炉等的图片,挂在佛堂的墙上、放在桌子上,或者设置成电脑和手机的壁纸,还可以提前把骨灰盒买好,放在床头。趁现在还“活着”,应主动去殡仪馆看看,预先了解一下,今后自己的身体是如何被处理的,也感受一下人们生离死别的悲痛。大家还应该多和家人、道友谈谈死的话题,比如一旦检查出自己患有癌症,该怎么办?如果检查出的癌症已经到了晚期,又该怎么办?如果突然遭遇交通事故,自己半身不遂偏瘫了,那怎么办?如果现在到了临终时刻,如何处理自己的房子、存款等的财产?死后的骨灰如何处理,是葬在墓地,还是洒到山上、河里?经常讨论这类话题,就能增长念死无常的气氛,有助于提起念死无常的正见。以前很多声闻缘觉种姓的修行者,就经常去尸陀林观察生死轮回的因因果果,在那里能够没有任何障碍地看到生死轮回的面目,所以能看破放下,一心修解脱道。
随念死无常是初学者最重要的修法,本品的窍诀式引导也是随念死无常无比殊胜的方便,如果本品的法义修行到位了,那么后面断除乐、净、我颠倒执著的修法自然就能成就;如果对本品的法义只是泛泛地闻思一下,没有产生充足的修行动力,那么接下来的学习也不会有多少收获。
这以上是以第一品为例,将学习的方法作了一个介绍。接下来的学习,大家也应该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。
破乐执品第二
第一品讲解了断除颠倒执著无常为常的方便,接下来学第二品,讲解的是断除颠倒执苦为乐的方便。
丙二、断乐倒方便之瑜伽分二:一、于所依暇满身离损坏边之理;二、于所依暇满身离耽著边之理。
“所依”,是说暇满身是积资净障、闻思修佛法所依靠之处。“边”,就像道路的边缘,再往外走一步就要掉到悬崖里去了,就是极端的意思。“损坏边”,是指像具有戒禁取见的外道所作的无意义苦行那样,故意折磨、损坏身体,这是一种边。“耽著边”,是指世间人认为身体是乐的来源,所以坚执不舍,这就又会产生很多苦苦等苦报,堕到另一个边上去了。“离”,是指内心里应该远离这两种边,对有漏身体既不损坏,也不耽著。因为暇满人身能造善业,是凡夫进行闻思修行的最好工具,所以不应该像外道那样去损坏,但同时,人身又在源源不断地产生着苦,因此不能希望通过它来获得世间的安乐。所以,既要好好地利用身体,来闻思修行,又要认识到身体是苦的本质,放下从身体中求安乐的念头,这就是内道对身体的中道之见。
本品只有开头第一个偈颂,是来对治于所依暇满身的损坏边,而其他二十四个偈颂,是来对治于所依暇满身的耽著边。这是因为,一般世间人的毛病是,对身体非常耽著、爱重,这会严重地影响闻思修行,导致浪费暇满人身,甚至堕入恶趣,所以需要断除很多的耽著习气。
丁一、于所依暇满身离损坏边之理
虽见身如怨,然应保护身,
具戒久存活,能作大福德。
颂文直解
如是由无常性的缘故,身体成为苦的来源、易受伤害、难以照顾,因为这三个原因,所以诸圣者将身体视为怨敌。尽管如此,对身体仍应保护,不应使其遭受损害。因为若具足净戒,且久存活,则以此身体能作大福德。另外,由上述无常话语,令心生厌离,认为身体无常,所以没有实义,那又有什么作用?从而引起自杀等无意义事。为了断除此类无意义事,所以开示“虽见身如怨”等。在月称菩萨的广释中做了如上两种解释。
释义
世间人们特别爱惜自己的身体,希望一直能保持青春、健康,不能被人碰撞或者侮辱。但是身体恰恰是自己的怨敌。怨敌是什么样的?怨敌就是对你有着怨恨,专门和你作对,处处找你麻烦,不断给你带来障碍、痛苦的敌人。下面所说的三个理由,就决定了身体其实就是这么一个怨敌。
第一、身体是苦的来源。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聚合而成的,而诸行无常的规律,决定了四大一直处在相生和相克的过程之中,没有一刻的停止。四大之间的相生,形成了有漏的身体,但是四大之间的相克,导致有的处于优势,有的处于劣势,这样就会出现四大不调所引起的四百零四种病苦,以及老苦等等。《最胜王经》中说:
地水火风共成身,随彼因缘招异果,
同在一处相违害,如四毒蛇居一箧。
于此四种毒蛇中,地水二蛇多沉下,
风火二蛇性轻举,由此乖违众病生。
所以身体的结构,决定了身体就是苦的来源。因此越珍惜身体,越希望保持身体不衰败,失望就越大,反而增加了心里的忧伤。
第二、身体易受伤害。因为身体是四大形成的血肉之躯,它远没有石头、水泥来得坚硬,非常娇贵、脆弱。任何外来的伤害,比如刀、枪、流感、地震、火灾等等,都会导致身体受伤。人从一米高的地方摔下来,就会造成骨折或者脑震荡。即使是看起来非常小的一只蚊子,也可以把人叮起一个大包,严重的时候甚至还会因为蚊子传播的疾病而生病,甚至死亡。如果触及到遍于全身的末摩,也就是死穴,那就会直接导致丧失性命。一个小小的钉锤,不小心敲到头上,就会致残甚至死亡。所以不像佛菩萨的金刚身,不像极乐世界众生的光明身,凡夫由业报所感得的有漏身体,是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的。
第三、身体难以照顾。身体被照顾得越好,反而会越娇贵,造成体质下降,就会越承受不住内的四大不调与外来的伤害。
所以,从这三个角度来看,身体就完完全全是每个人的怨敌。而且,身体比外面的怨敌还要危险。首先因为身体有欺骗性,它被凡夫执为我所,被当作安乐的来源,所以世间人把身体当作亲爹、亲娘一样去恭敬、爱护、珍惜、贪恋,但其实它不断在损害自己,世间人这是在认贼作父。其次,外面的怨敌不可能一直损害你,而身体却一直在产生着苦,生的苦、老的苦、病的苦、死的苦等等,这种苦没有一天能够摆脱掉。
在学这个偈颂之前,从小到现在,大家有没有认识到身体是怨敌这一点?有没有想到过正是这个大家百般保养、爱护的身体,才使得大家在娑婆世界如此的痛苦不堪?所以要改变认为身体是乐的来源的错误见解,用平常的话,就是要转变观念,要看清楚身体从头到脚,里里外外都是苦,这样才认识到了身体的自性就是一个苦器,这样才不会再被身体欺骗,才能为今后正确地修行打下基础。
既然身体是苦的来源,那么是否应该像外道那样去修苦行呢?外道认为让身体吃苦,就可以消除恶业,因此他们有五花八门的修无意义苦行的方法,比如躺在荆棘上、用火烧身、从悬崖上跳落、常年用一只脚站立等等。但是,这些都是戒禁取见的见烦恼造成的,完全走向损坏边了,对修行一点帮助都没有。大家想一想,如果外道的这些无意义苦行能够得道,那么一切旁生都在受苦,就都应该得道了。
一方面身体是苦的来源,另一方面对身体作损坏又没有好处,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来对待这个身体呢?大家要看到人的身体有一个很大的特点,就是能够造业。没有对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这样的因果缘起规律产生出正见的人呢,他们在用身体造种种的恶业,那么凡夫具有正见之后,就能够用身体来造善业,甚至能积累福慧两种资粮的大福德之业。所以圣天菩萨告诉我们“然应保护身,具戒久存活,能作大福德”,这就是我们真正应该对待身体的方法,也就是保护身体不让受伤,并利用身体来闻思修行,积累戒定慧功德。
积累大福德的前提是具戒,就是受持五戒、八关斋戒、沙弥戒、比丘戒等等的戒律。身体作为怨敌,处处在损害自己,但如果在受持戒律、闻思修行之后,它就有了另外一种能力,也就是能够成为很好的修行工具,能够增长福慧两种资粮。作为修行人,在证悟之前,多活一天,虽然会多受一天身体带来的苦,但是同时,可以利用身体来作十法行,以此积资净障,增长戒定慧功德。尤其在末法时代,持戒的功德更加明显,哪怕受一条戒,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。如果在持戒的基础上来积累功德,那么这些功德也会因为持戒而更加地殊胜。这样多活十天,就增加了十天的功德,多活一百天,就增加了一百天的功德,活的时间越长,产生的戒定慧功德就越多,就能带来后世的安乐,以及解脱、成佛的种种殊胜利益。大家现在都在守戒律,又在闻思修行,行善积德,寿命当然是越长越好。
世间凡夫希望从身体中去追求快乐,如果这种想法不改变,那么修行的路线就已经走错了,这样后八品的方便生瑜伽是修不起来的,即使修大般若、禅宗等高深的法,他也都不可能相应,不会有收获。有智慧的人,看清了身体是苦的来源,所以放下了追求快乐的颠倒妄念,但是利用身体能造业的特点,将其用到积资净障、闻思修行上去,这样就能与正法相应,就能出离三界、究竟成佛,反而能获得真正的快乐。
月称菩萨的《四百论广释》中说了这样一个公案:强盗本来是商人们应该远离的,但是商主的儿子为了免受地痞等的侵害,需要寻求强盗的保护。因此他会和强盗结拜为兄弟,甚至在强盗入狱之后,也会去狱中照顾。同样,作为苦器的身体,本来就是有漏业的业报身,是应该远离的,所以不应耽著,但是身体又有能造善业的作用,所以也不能损坏,应该在维持基本的吃穿需求的情况下,好好利用身体来积累福慧资粮,产生出增上生和解脱的种种功德,这是最最合理的做法。
接下来从总和别这两方面来断除对所依暇满身的耽著。
丁二、于所依暇满身离耽著边之理分二:一、总思有漏皆苦之自性;二、别思有漏苦之三相。
戊一、总思有漏皆苦之自性分三:一、略明身为苦源;二、广说其性;三、思惟因果缘三法而摄义。
己一、略明身为苦源分二:一、明身为苦性;二、明身非乐性。
“明”,就是说明,并让大家明了。
庚一、明身为苦性
设问:既然这个身体应该被保护,那么应该想方设法好好地保养它、爱护它,给它好吃的,给它好穿的。
答:
人苦从身生,安乐由他起,
身是众苦器,汝何重此身。
颂文直解
虽然如是于身断除了损坏边,但也不应太过耽著。为什么呢?因为人们所有饥渴等痛苦,都从这个身体中产生,而所有安乐,都来自于饮食等的外缘。所以身体是装满了众苦的容器。既然如此,你为什么还那么爱重身体呢?因此,应当思维身为苦的来源,而断除对它的耽著。
释义
人苦从身生,安乐由他起
人的身体中无论多小的痛苦,比如饥饿、口渴,都是因为这个身体,而不是其他原因产生的。而人身中无论多小的安乐,都是从外境,而不是从这个身体而产生的。
身是众苦器
那么怎么理解“身是众苦器”这句话呢?就是说,身体本来就是一个装满了各种苦的容器,世间有所谓的“百宝箱”的说法,那么身体其实就是一个“百苦箱”。身体里面的苦,应有尽有,比如从性质上分就有三苦,在人道中就有八苦,细分的更加有一百一十种苦之多。所以说身体就像黄连一样,一直在源源不断地产生着苦。这根本不像极乐世界的光明身,极乐世界的光明身全都是无漏的安乐。不学佛法的话,人确实是很麻木的。大家想想:生的苦,是依靠什么而产生的?老的苦、病的苦、死的苦,都是依靠什么而产生的?这些是人间最大的苦,都是依靠这个作为众苦器的身体而产生的。所以,一定要相信、一定要接受、一定要这样想,不能贪爱它、爱护它、保养它、耽著它。把这个众苦器,反而当成乐的来源,是完全颠倒了。
汝何重此身
因此就自然得出了结论:你为什么还那么看重这个身体呢?天天都是为了这个身体的吃、穿、住在忙碌,而且所作所行大多数是恶业。所以一个相信因果、有理智的人,就不应该再看重、爱护这个身体。前面说过,这个肉身如同怨敌一样,对怨敌你会看重吗?爱护吗?为什么对于这个和怨敌一样带来痛苦的身体,你会看重它、贪爱它、看护它、养护它呢?这是根本没有道理的。因为世间人的颠倒很严重,所以圣天菩萨也就很不客气,直接地问大家:“汝何重此身”。
所以这个偈颂的加持力很大。大家平时应该不断地提醒自己:身体就是自己的冤家对头,不应该再幻想能从身体中获得快乐;同时为了利用它去积资净障,所以应该合理地照顾身体。这才是对待身体的正确态度。
《四百论广释》中有这样一个公案:有一男子驾着马车,进入到一片森林,他遇到了一个食肉罗刹女幻化出来的美女。美女没有马车,于是男子让她坐上了自己的车。很快,他面前出现了一个长相丑陋的食肉罗刹女,男子赶紧用利剑将她劈为两半。罗刹女不但没被劈死,反而还变成了两个。于是他赶紧又将这两个都劈为两半,这下罗刹女又变成了四个。就这样,男子越砍,罗刹女反而越多。这时,从上空传来了一位天神的声音:你应该将坐在你车上的那位女人杀掉,这样所有的食肉罗刹女就都会被杀死了。他按计行事,果然罗刹女都消失了。
这个幻化出来的美女,就像是世间人有漏的业报身体。美女是假相,她的实质是食肉罗刹女,这就像身体的乐是假相,实质是苦器。那位男子被假的美女迷住,没有看到真的罗刹女,这就像世间人只耽著于身上虚幻的乐,而忽略了身上真实的苦。这些丑陋的罗刹女,不但杀不死,而且会不断地增长,比喻身体中的老病等苦,无法克服,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,还会越来越多。杀死了美女,丑陋的罗刹女立刻就消失了,说明只要看破身体中虚妄的乐,并且截断结蕴相续,就能消除由身体带来的无量痛苦。
那么,按第一品所讲的无常,和这里第二品所讲的身体的痛苦,来如理地思维,就能消除对身体的所有贪执。所以应该精进努力,获得证悟,使将来不再继续轮转,这样当业报有漏身没有了的时候,痛苦自然也就消失了。
下面看身非乐性。在接下来的四个偈颂中,圣天菩萨遣除了身是乐性的错误见解,这样就进一步说明了身是苦器的本质。
庚二、明身非乐性
凡夫的有漏身体中是没有乐的,想要从身体中找到快乐,就像希望从黄连中炼出糖来、从牛粪中找出黄金来一样,这都是不可能的。
这一科的四个偈颂,层层递进地揭示了身非乐性的真相。第一颂,承接了前一颂的“安乐由他起”,说明身体中乐少苦多;第二颂进一步说明,即使这非常稀少的安乐,也很难获得;第三颂说明应面对实际,畏惧肉体身上的痛苦;第四颂说明身体的享乐,反而助长了痛苦。
下面圣天菩萨首先引导大家认识到身体中苦多乐少的真相。
凡夫因为颠倒的习气特别重,把苦当成乐,认为身体里充满了快乐的因素,所以一下子接受不了甚深佛法的意义,因此还会有下面这样的提问。
设问:即使因为有了这个身体,才产生痛苦,人们依然能够找到补救的方法。种种美好的东西,比如美食、衣服、家具、住宅、汽车等等,不但能减轻身体的痛苦,它们也是能产生巨大快乐的因素。所以痛苦稀少、快乐众多的缘故,不应该对于痛苦一向恐惧。
答:
若人所生乐,不能大于苦,
如是极大苦,宁犹思惟小。
颂文直解
如果善加观察,因为乐是依靠外缘而得到的,而苦是身体本具的,所以人们得到的乐非常小,而苦却非常大。那么对于生老病死等这些身体自性具有的,同时又是极大、难忍的痛苦,难道还应想成很小吗?
释义
身上的苦,既强烈,数量又多,但是相比之下,快乐的程度却很轻,数量又很少。这是世间共称的。比如下面这个例子,就很说明问题。从前有个叫天授的人,舒舒服服地躺在柔软的垫子上,看着美景、听着音乐、吃着美食,他沉浸在色声香味触五欲的享受之中。这时蜜蜂飞来叮他,他马上就生起嗔心,开始痛苦难受起来,五欲的乐趣就被忽略了。像这种让他难受的因素还很多,像苍蝇、老鼠等等,或者听到一些坏消息,都能让他马上就失去快乐。同样地,人能享受的最大快乐,敌不过丧子等痛苦的十六分之一。正因为贪爱,所以痛苦给人的是刻骨铭心的感受。所以,当强烈的痛苦压过快乐时,快乐就无法持续了。如果力量很强的快乐真的存在的话,痛苦又怎么能够压服它呢?弱小的力量是无法胜过强大力量的。因此,承许身体中快乐极大、痛苦稀少,是完全错误的。
人们经常抱怨说,我对他的一百次好,他都没记得,仅仅的一次不好,他就一直记在心上了。这就是痛苦的感受比快乐要深刻得多而导致的。
总之,由于身体本来是苦,快乐只能由外部的因缘造成,但是外部快乐的因缘,又远远少于痛苦的因缘,所以应该正确的认识到,世间人们所感受到的乐,是远远小于苦的。众生实际上是沉溺在苦海中,只是妄认为身上有快乐而已。
下面圣天菩萨进一步引导,快乐不但比痛苦少,其实还追求不到。
世人皆趋乐,乐者实难得,
故于此众生,众苦如随逐。
颂文直解
因此,世间人们都一心想要快乐,对快乐非常耽著,然而,得到了快乐的人却很少,所以对于自性即是坏灭的众生而言,身体自性的苦,必然像影子一样,随逐着众生。
释义
因为这个有漏业报身上的乐很微弱、又很稀少,苦就很容易胜过了乐。所以圣天菩萨说:“世人皆趋乐,乐者实难得。”一个寻求快乐 、厌离痛苦的人,必定想要逃离痛苦。但是在一个自性即是痛苦的身体上,快乐是任何人都寻求不到的。而且一个人越追求快乐,快乐就离他越远,他越会感受到苦,因为对快乐的欲望心,使他积累了很多痛苦的因素。因此,具有快乐的人非常少,所以圣天菩萨说:“故于此众生,众苦如随逐。”虽然人们试图逃离痛苦,痛苦却像影子一样,紧追不舍。因为痛苦就是身体的自性,自性又怎么可能舍弃得掉呢?
《四百论广释》中说了这么一个公案:一个人被一头发狂的大象追逐,他没有铁钩,制服不了大象,于是他找到了一口井,躲到了井里面。他想这样总算是安全了,但那头大象仍然在外面等着他。
世间的苦,就像是这头发狂的大象;这个人没有制服大象的铁钩,表示世间人没有对治苦的方便;他躲到一口井里,表示世间人得到了有漏安乐;这个人觉得安全了,表示世间人因为愚痴,而以为有漏安乐是永久的,不会再失去;但是他不可能一直躲在井里,表示世间人的有漏安乐不可能长久;大象一直在外面等候着他,表示世间的痛苦一直包围着世间人,从没有消失过。
下面圣天菩萨引导大家认识到,在业报身中追求快乐是明显错误的。
如欲能得苦,乐岂能如欲,
汝何重稀者,多者何不畏。
颂文直解
因此众人的苦,能够轻而易举地如欲获得,而乐则与此相反,怎么可能随心所欲地获得呢?因此,你为什么要对于身体中极为稀少的快乐,一直耽著并爱重,而为什么对于身体中自性具有的众多苦,却不生畏惧呢?这是非常颠倒的想法,这样是根本没有办法离苦得乐的。
释义
从前面的偈颂可以知道,痛苦总是在世间人身边,即使不在身边,也可以不费力气轻易得到。然而要得到快乐,却是那么地难,因为对于一个自性即是苦的身体来说,快乐是极为稀少的,就像炎热夏天里的一股凉风那样地罕见。世间人们对于身体中恒时存在的苦并不害怕,而且为了追求那么一点快乐,总是不惜去做杀盗淫妄等等会带来痛苦的恶行。圣天菩萨为了帮助世间人去掉这种邪见和恶行,于是说了:“汝何重稀者,多者何不畏。”
每个人都可以对照一下自己这辈子的经历,看看你付出的努力有多少,得到的快乐又有多少,就可以明白苦多乐少的这个事实。
快乐并不是想要就能得到的,因为快乐被别的因缘控制,所以不可能如欲获得,而人们对这个快乐却很重视。那么痛苦呢,它不需要受其他的因缘控制,完全受它自己的因缘控制,因此很容易得到,但是愚痴的人们,却并不对它畏惧。快乐因为稀少,又是人们所希求的,所以人们拼命去追求它。那么对于那么多的痛苦,又为什么不害怕呢?
月称菩萨说到:比如有人挖了一个洞,去偷国王宝库里的珍宝。但是因为宝库戒备森严,不但珍宝没得到,反而还受到了严厉的惩罚,遭受难忍之苦。
这里国王的宝库,比喻快乐并不属于自身;有人去偷宝,比喻世人想把不属于自身的快乐占为己有;挖洞比喻追求快乐非常辛苦;宝库戒备森严比喻要获得快乐非常危险,要付出很大代价;最后没得到珍宝,反而还受到严厉的惩罚,比喻世人追求快乐最后都会失败,并且会以此带来更多的痛苦。
下面圣天菩萨进一步指出身体是痛苦的盟友,所以应该放弃。
已得安乐身,反成众苦器,
重身与重怨,二者实相同。
颂文直解
如是把苦耽著为快乐,纯粹是一种颠倒,因为似乎已经得到了安乐的身体,其自性反而成为了众苦之器。所以爱重自己的身体与爱重怨敌,这两者实际是相同的,因为它们在产生苦这一点上,毫无差别。
释义
这个业报身如果受到精心的照顾,会变得很娇气,一点点的痛苦,都难以忍受,就像一片嫩叶会被火焰灼伤一样。但是一直在劳作的人,反而能承受比较多的苦。因此,安乐越大,反而更会使得痛苦增加。正因为这样,所以圣天菩萨说:“重身与重怨,二者实相同。”就是说,对于一个没有摆脱痛苦的人来说,他的身体和他的仇人是没有任何区别的,其中的原因,就在于它们都是导致痛苦之因。
《四百论广释》中说:在一个炎热的夏天,正午时分,一个人很舒服地躺在马车上睡觉。路过的国王看到后,觉得他很可怜,于是给他了很多帮助。后来,当这个人习惯了享受之后,即使躺在柔软的垫子上,只要有一颗芥子碰到了他,他就觉得难受,无法入睡。所以在舒适环境中长大的人也是这样的,身体越是享受五尘的外境,就越加变成苦的容器了。
所以说人的身体,越享受就越娇贵,越娇贵就越会痛苦。就像林黛玉的身体,享尽荣华富贵,却越来越虚弱,最后弱不禁风;而刘姥姥的身体,因为要下地干很多粗活,反而身子骨很硬朗。以前吃不饱的时候,人们很希望能有东西吃,现在条件改善了,可以吃饱了,很多人又因为吃得太多、太好了,担心体重超标,担心产生高血压、脂肪肝等病,不得不进行节食,被迫进行各种体育锻炼,这就是身体的这个特性造成的。这就像农夫与蛇的故事一样,身体就是那条会反咬一口的蛇,越爱重它,它反而越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和痛苦。
所以这揭示了一个矛盾的现象,那就是人们努力挣钱,目的是为了能使身体得到享受,但是业力形成的业报身,却又没有福报享受,享受之后就会带来疾病等各种障碍,那么,大家是否应该把闻思修佛法放弃掉,而只去努力工作、挣钱呢?
当年我刚到学院的时候,听到法王上师讲法时说:“我很厌离这个如幻的、向四大借用来的身体。”那时我还出家不久,不明白上师为什么说讨厌这个身体,当时想:如果身体是让人讨厌的话,那应该扔掉才对啊,那又怎么能扔掉这个身体呢?但是扔也扔不掉啊。后来学到身体是苦器的时候,才明白,原来上师是为了让我们明了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有漏的苦器,让我们放弃对身体的贪执。
苦器,就是佛经里经常说的“纯大苦聚”。大家只要如实按照因缘去观察这个身体,就能发现这个身体,确确实实就是纯大苦聚,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。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也说:“吾有大患,为吾有身。及吾无身,吾有何患。”前面还提到过,这个身体,甚至比仇人对自己带来的危害还要大。如果大家现在对身体还抱有很大的希望,很执著,放不下的话,那就要静下来,好好思考一下了。在这个苦器里,人所想象出来的乐,怎么可能存在呢?又怎么可能得到呢?大家的这些希望,都是必定要落空的。
在《阿含经》中,导师佛陀作了很多关于厌离身体的珍贵开示。比如《杂阿含经》第一卷的第5经中说:“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:于色爱喜者,则于苦爱喜。于苦爱喜者,则于苦不得解脱、不明、不离欲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识爱喜者,则爱喜苦。爱喜苦者,则于苦不得解脱。”
导师佛陀说:贪爱、喜欢身体上的色蕴,实际上就是贪爱、喜欢着苦,这样不会解脱苦,不会明了苦,不会离开对苦的贪欲。其他的四蕴,也完全是一样的道理。
那么如何能够更有效地断除对身体的贪爱呢?《杂阿含经》第一卷第22经中,导师佛陀就教导了用无常观的方便,来消除对身体的贪爱。
当时有一个比丘来请问世尊,如何使心得善解脱。世尊教导他说:“当观知诸所有色,若过去、若未来、若现在,若内、若外,若粗、若细,若好、若丑,若远、若近,彼一切悉皆无常。正观无常已,色爱即除。色爱除已,心善解脱。如是观受、想、行、识,若过去、若未来、若现在,若内、若外、若粗、若细,若好、若丑,若远、若近,彼一切悉皆无常。正观无常已,识爱即除。识爱除已,我说心善解脱。”
导师佛陀的意思是说,对于五蕴要进行里里外外、粗粗细细仔细的观察,要一直观察到它们时时刻刻在无常迁变,这样对身体的贪爱就自然而然地消除了,心就获得了自由。心获得了自由后,就为断除我执等更深的修法做好了准备。
这位比丘,在听了佛陀的教导后,接下来“独一静处,专精思惟,不放逸住,乃至自知不受后有,心善解脱,成阿罗汉。”佛陀住世时的比丘,在听受了教言后,都如获至宝,认认真真地去修持。这位比丘按照佛陀的教言修持后,得到了真实的利益,证得了圣者阿罗汉的果位,这确实很殊胜,很值得随喜和羡慕啊!《涅槃经》中说:“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,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。”这种无为法中的寂灭妙乐,才是无漏的乐、真实的乐、不会变坏的乐,这种妙乐,是三界生灭法中的有漏安乐根本没法相比的。如果大家在命终时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那么也能立刻感受到这种妙乐。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,其中第三十九条就是:“设我得佛,国中天人所受快乐,不如漏尽比丘者,不取正觉。”所以真正想求得安乐,并且以最快时间求得安乐的人,不必要花很多心思去创业,不必要辛辛苦苦去上班,也不应该去贪图各种的名闻利养,而是应该踏实增上信愿行,这样没过几年,最多也就几十年之后,大家就能获得这种殊胜的妙乐了。如果以后证得了般若大空性,成就了大乘的佛果,那么那种妙乐,则更加是不可思议的大乐了。大家只要认识到真正的安乐在哪里,然后放下对有漏业报身体的贪执,立下往生极乐世界等的志愿,再像这位比丘那样,“独一静处,专精思惟,不放逸住”地修行,就一定能够成就真正的安乐。
备注:点击下方‘阅读原文’可观看对应《中观四百论》10、11讲记视频↓↓